State Of Mind

4/12/2006

梁祝真正傳奇- 看《梁祝》源流

梁祝真正傳奇- 看《梁祝》源流

昨天看《梁祝》(吳奇隆與楊采妮主演),這淒美的故事帶著攝人的力量,一邊看著,眼淚在流。相信人人都聽過《梁祝》的故事,我認為《梁祝》比西方的《羅蜜歐與朱麗葉》的故事更優美。看罷《梁祝》後,我在想這齣電影所說的是否跟原著相似?而這個故事是發生在什麼時候的呢?

找找資料,原來是發生於東晉時代,這個故事得以流傳是因為在當代有一個朝廷宰相叫謝安(是祝英台的同鄉)聽說這個故事,就奏請皇帝,把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墓起名為"義婦塚"。而唐代(是東晉之後的兩個朝代)以後,故事愈傳愈廣,又有不同的戲劇、小說、元曲等不同的表演說有關此故事,及至到今天成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。(中國四大民間為《許仙與白娘子》又名《白蛇傳》,與《董永和七仙女》、《柳毅傳書》、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)

而最早記載這故事的資料是唐初梁載言的《十道四蕃志》中「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塚,即其事也。」,讚揚祝英台為義婦,不願下嫁他人,願為山伯跳墓,同寖一墳。


而最早又較詳細的資料是晚唐張讀的《宣室志》,有了簡單的故事梗概:「英台,上虞祝氏女,偽為男裝遊學,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。山伯,字處仁。祝先歸。二年,山伯訪之,乃知其為女子,悵然如有所失。告其父母求聘,而祝已字馬氏子矣。山伯後為鄞令,病死,葬鄮城西。祝適馬氏,舟過墓所,風濤不能進,問知有山伯墓,祝登號慟,地忽自裂陷,祝氏遂並埋焉。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'義婦塚'。」

若以此條資料為原著的話。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的梗概當理解為:
祝英台是上虞(浙江一個地方)祝家之女,假裝男裝到別處求學,認識了會稽(一個地方,現今紹興)的梁山伯(字處仁)一起學習。由於祝英台要先回家,二年後,山伯終於到英台家拜訪,才知道英台是女子,心中感到惆悵,若有所失。向英台父母提親,可惜祝英台已經跟馬家之子相配。後來山伯成為了鄞地的縣令(地方官),可惜身患重病,最後過世,被葬於鄮城西邊。祝英台下嫁馬家,乘船經過到山伯墓之地方,大風浪得不進前進,就問為何如此,知道原來山伯之墓在此。祝英台登岸,悲慟哭號,地忽然分裂下陷,祝英台就與梁山伯並埋。晉丞相謝安聽說這個故事,就奏請皇帝,把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墓起名為"義婦塚"。

從這看來,此處只用一句「悵然如有所失」來形容山伯對英台的愛意,而當中甚少說到他們的情意。但明朝的一處史資(並非小說,是相對較具說服力)說到「而祝已許馬氏子矣。梁悵然不樂,誓不復娶。後三年,梁為鄞令,病死,遺言葬清道山下。又明年,祝為父所逼,適馬氏,累欲求死。」,這處說到山伯為英台「誓不復娶」,而英台要下嫁別人「累欲求死」。把他們之間的愛情形容豐富了一點。

而化蝶之說是據北宋《太平寰宇記》中有關化蝶的說本及明人《山堂肆考》說:「俗傳大蝶必成雙,乃梁山伯祝英台之魂。」作者亦明言是民眾傳說美化梁山伯祝英台之魂化身為蝴蝶,而蝴蝶亦成了梁祝的表徵。故化蝶之說仍在宋以後,流傳甚廣。

梁山伯與祝英台之事,能得以流傳到今天。以訛傳訛,必定有很多改編及創作在其中,要知道原來的故事才可以知道今天看的改了多少,好歹這也是真人真事。

寫於4\4\06

2 Comments:

  • 我也有睇過梁祝~~我都覺得好感動呢!!雖然已睇過幾次,但沒次睇o既時候都總會眼濕濕的!!

    很佩服你為在查明真相,竟找到咁多資料!!勁呀!!多謝你o既解說,讓我更明白呢個故事o既由來~~

    By Anonymous 匿名, at 10:48 上午  

  • 我從來沒想過這篇文章會有人回應?!
    哈哈??多曬?

    By Blogger moneytml, at 12:57 下午  

發佈留言

<< Home